文庙,又称孔庙、先师庙、至圣庙、夫子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礼制性建筑。咸阳文庙建于明洪武四年(1371),至今已有650年的历史,造型独特,巍峨壮观,是咸阳遗存的明清标志性建筑。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文庙只有 300 余座, 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 21 座,咸阳文庙就是其中之一。
志书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六月,因咸阳县城被渭河洪水所毁,浙江金华人孔文郁到任咸阳县丞,于洪武四年(1371)二月始,西移重建咸阳县城,在今址建成文庙。明代,咸阳文庙建成后历经10次重修或增建。大的修建主要有明宣德八年(1433),咸阳知县朱肇重修殿堂斋庑;明天顺二年(1458),知县贾仁重修礼殿、门庑、讲堂、斋舍等,并增置圣贤像;明弘治五年(1492),知县赵琏增建棂星门内泮池;明弘治十八年(1505),知县孟统令县丞杨文宝在明伦堂后建尊经阁,以藏圣贤之书;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巡按御史吉澄认为文庙低矮狭小,命知县李时芬重修,将尊经阁移建在旧城墙上,在尊经阁前修建敬一、四箴两厅,并修葺明伦堂,修建了名宦祠、乡贤祠;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巡按御史崔栋命知县周钦完成李时芬未建之工程,周钦捐俸修缮正殿、两庑及棂星门;明万历五年(1577),咸阳县丞陶廷芝修门外土屏,并在左右置木栅栏;明万历十九年(1591)春,李梦麟署理咸阳县时修建戟门左名宦祠,右乡贤祠,西启圣祠,前文昌阁,又因尊经阁建在旧城墙上,较为孤高,北移新建尊经阁,与文昌阁南北相对。在清代,有史料记载的咸阳文庙修缮达11次之多。清顺治十年(1653),知县江山秀重修明伦堂;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县范允恭更修了大成殿、两庑、戟门、名宦祠、乡贤祠等;清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柴华在明伦堂后,建渭阳书院,五十一年(1786),知县张廷杰又将其改建于崇圣祠后;清光绪四年(1878),知县汪凤枟又将西大街二公馆改建为渭阳书院。到1949年,咸阳文庙仅存大殿四架,中厢房十二间,其余建筑皆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数次修整,1962年,在此设立咸阳博物馆。1978年用原咸阳城隍庙大殿材料增建西殿、小牌楼和东西厢房。
咸阳文庙已有650年的发展历史,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祭祀。咸阳文庙建成后,到任咸阳县的官员都要首拜文庙,隆重举行春秋二祭。明嘉靖年间,咸阳文庙内建成乡贤祠、名宦祠,把历史上许多名宦乡贤请进文庙,以礼侍奉,崇贤褒扬,使文庙由最初的单一祭祀孔子扩大到有功则祠,体现了古代人们崇儒尊贤的思想观念。二是教育。咸阳文庙从建成之初,就行使教育功能,文庙即学宫,庙制即学制,知县到任都把修建文庙、兴办学校作为重要职责。清乾隆年间,知县柴华在文庙兴建渭阳书院后,咸阳县文教大兴。三是展览。1962年,在咸阳文庙设立咸阳博物馆,发展到今天的咸阳博物院,实现了“庙馆合一”,当是咸阳文庙功能发生的又一次重大变化。八个陈列室,展出过上万件珍贵文物,再现了咸阳作为大秦帝都和12朝京畿之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