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咸阳文庙建成650年。作为一座为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孔子的重要建筑,在六个半世纪的漫长岁月中,它不仅见证了明以后咸阳的沧桑风雨,更承载着咸阳人对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崇仰和礼拜,对传统文明根脉的继承和发展。纪念文庙建成650年,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孔子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一路向阳,建设幸福咸阳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往开来者,孔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他的思想价值不仅在于其在春秋“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下,以“有教无类”的平等价值观,开创了中国教育“学术下移”的新局面,开创了道德教育传统的新路径,实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整套完整的道德体系的理论化,完成了对《诗经》《春秋》等典籍的增删编纂。更在于,在他去世以后,其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为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维护国家统一,强化国民文化认同,避免中国陷入欧洲中世纪“神权政治”的黑路,提供了恒久的精神支柱,甚至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是“文庙”诞生和存在的重要历史根源。中国最早的文庙建成在孔子逝世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78年。彼时中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的节点。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后,首开以“太牢”祭祀孔子的先河。之后,兴建文庙蔚成风气,遍布中华大地。咸阳文庙虽然建于明洪武四年,但它一俟矗立在渭水北岸,就成为一座庄严的建筑,一方展示孔子文化的辽阔空间,一处中华传统文明的象征。
弘扬孔子文化,一定要和传承秦文化精神相结合。文庙虽然在咸阳建立较晚,然而,儒家文化与秦文化相融合却有着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早在秦昭王时期,儒家集大成者荀卿子就曾经到咸阳传播孔子文化。秦国的丞相吕不韦在编纂《吕氏春秋》时,更是把儒家思想列为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治理国家的借鉴。孔子“重人事而远天道”的社会人生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注重“德治”和“法治”结合的国家治理观念;“孝为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自然生态意识,都同秦人“敢为人先”的改革意识,一言九鼎的“诚信”意识,“以孝务本”的价值取向,“象天法地”的哲学思想,在本质上十分契合,都是人类对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这充分说明,中华文明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孔子文化和秦文化都是中华文明皇冠上璀璨夺目的明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着眼于对历史资源的整合,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整合孔子文化和秦文化资源上求深度,求实效,擦亮西部名市、丝路名都品牌。
弘扬孔子文化,就要加强对文庙文化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首先,是依法保护现存建筑的完整性。咸阳文庙自洪武四年建成以后,先后经历过明天顺、万历、清康熙、嘉庆、同治、光绪年间的重修,虽然部分建筑物有过被拆除的记录,但总体上是一座“钟灵毓秀,人文荟萃”,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依法保护好现有建筑群落,不仅可以为明咸阳城的建筑变迁史提供现存的物质佐证,也有利于为打造城市特色,推进城市建设提供文化参照系,更体现了咸阳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其次,任何一个地方文庙的存在,都与当地教育史的延展和赓续有着必然的联系,咸阳文庙建成六百多年来,留下了历代教育先达尊崇“先师”,献身黉门,传播文明,培桃育李的丰富资源,感人史事,特别是传播孔子教育思想的实践结晶,从“存史、资政、育人”的高度,加强孔子文化与咸阳教育史的研究,发掘珍贵文化遗存和文献资料,举办文庙历史变迁文献、文物陈列展,便之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发展现代化教育服务,以不断拓展开发的深度。再次,努力实现文庙文化的时代化,文庙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是传播文化知识,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平台,从培养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情怀出发,借鉴兄弟省区的经验,在文庙开辟“成人礼室”,通过举办“成人礼”“开笔礼”等形式,使年轻人从小学会“正衣冠”“敬师尊”“知礼仪”,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增强对孔子文化的仪式感;结合研读速孔子文化,在文庙开辟国学讲堂,参办诸子百家思想讲座,阐释国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地位以及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形成富于生机,富于创新的传播格局。
弘扬孔子文化,是服从于和服务于我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的需要,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勇立潮头,改革开放,一路向阳,书写咸阳文化建设崭新华章,为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