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的中山老街有一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高大华丽的大门牌楼上端端正正的写着“文廟”两个字。学生时代的我曾路过此处,虽是匆匆一瞥,却被那古老优雅的气质所吸引,油然而生出一些敬畏之情。后来我才知道,这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文庙,正是咸阳博物馆的所在地。
在时光交错的缝隙中,搁浅在我脑海中的博物馆不时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当真正成为咸阳博物院的一名文博工作者时,我才意识到我们之间有着多么奇妙的缘分。满怀着欣喜和激动,我第一次踏入了咸阳博物院。
没想到这个承载历史文物的馆内竟会有这么好的景观,还未深入院落就已经是绿树幽幽、碧草芊芊,古建精雕细琢的飞檐屋宇雄伟瑰丽,中院两庑的抄手游廊东西相对,整齐肃穆,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清香,举目四望,方知那是满园桂花,八月正开。漫步其中,怡然自得,曲径通幽处又一重院落,目之所及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皆是匠心所在,每进一重有一重的惊喜。难怪越来越多的游客会被这景致所吸引,每逢佳节,整个院子就变成了一个自拍、群拍、各种组拍的“影视基地”。
博物馆有8个展厅,展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秦汉至隋唐、明清时期的重要出土文物。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秦历史文物陈列厅了,初入时,我不由得挺直了后背,所有陈列的文物,不论是记事表功的石鼓,礼制时代象征皇权和地位的铜鼎,还是见证秦人厮杀六国、艰苦征战的青铜冷兵器,全都从千年的颓驰和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展柜当中,像无数烟尘满面的战士,淡然地接受现代人的检阅。透过这些历史的见证物,我感知到了一代代秦人从牧马游猎,称霸西戎到商鞅变法,逐步强大再到最终建立帝都辉煌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窥见秦都咸阳140余年的历史风采,也让人不得不为身在秦都故土而无限自豪。“百代犹得秦政法”,秦人创立的一系列统治制度奠定了中国数千年大一统王朝的根基,然而历史的脚步从不停滞,暴秦终因专制残酷走向了终点,“楚人一矩,可怜焦土”,曾经繁花似锦的国际大都市早已灰飞烟灭,来者只能带着无限惋惜,在中院西侧的二展厅,从秦宫遗址出土的部分残缺的建筑材料中感受和窥视帝都辉煌的冰山一角了。
中院正殿内的“馆藏精品玉器展”,展出了从史前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的152件精美的玉器。早期被中华先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展柜中最前端新石器世代的石斧玉斧构思巧妙,打磨精细,是当时的劳动生产工具。再往后欣赏到的就是各式小巧精美、工艺考究的玉器了,这些玉器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分为礼玉、佩玉、葬玉、陈设玉,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承载着我国古代人民朴实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用精湛的玉雕技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玉文化。而展厅中部的以“玉仙人奔马”为代表的一组汉代圆雕文物格外引人注目,这组采用和田玉质,巧夺天工的玉器,不但显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也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穿过中院便可直入馆内最具特色的“西汉三千彩绘兵马俑”陈列厅了,初入者一定会被展柜当中整齐排列、浴火重生的西汉军团所震慑,这支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军阵出土于1965年陕西咸阳的杨家湾村,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西汉彩绘兵马俑群,数量达三千件之多,主要包括步兵俑和骑兵俑两种。步兵俑大多都是右手上举呈现出半握姿态,似作持兵器状;骑兵俑又分为大小两类,马俑各个双目圆睁、口鼻生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昂首嘶鸣的威猛战马,仰天长啸、神采栩栩,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和视觉冲击!而马背上的彩绘骑兵,手持盾牌,身披铠甲,不知是在朔风呼啸、旌旗猎猎中即将出征,还是在大战方休、凯歌高奏中得胜归来。
最后位于偏院正殿内的“佛教文物陈列”,僻静优雅的环境与庄严肃穆的佛教艺术造像互相依托,是人抒发信仰情怀,静心思索的精神圣地,这或许也是设计者将此地作为最后一个陈列单元的初衷。每当到达此处,我都会陷入沉思,几乎说不出话来,用心感受着整个参观过程中不断叠加的文明冲击。我想博物馆就应该是这样一个让人有所深思、有所沉淀的地方,一个人只有虔心接受优秀历史文化的洗礼,知自己从何而来,才知要去往何处。
再次回望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亲切、崇敬、喜爱之情更胜从前,最初的吸引,中途的怀念,到如今的迷恋,一切都好似我们之间注定的缘分。我的博物馆不仅有优雅迷人的外表,还有深沉厚重、海纳百川的胸怀,我庆幸自己能够成为这里的一名文博工作者,也将会不忘初心,尽微薄之力,燃萤火之光,守护历史,守护中华文脉!
供稿:杨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