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常识 > 学术交流 > 首页您的位置:
什么是铜镜,如何鉴藏古铜镜
  2014-07-21 15:52:18
        铜镜是古代人们用来照面的用具。我国从青铜时代初期就出现了铜镜,历经商周、秦汉,以迄明清,直到近代才被玻璃镜取代。
        就目前考古发现来看,齐家文化的三面铜镜为我国最早的铜镜。一面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出土,直径约六厘米,镜背平素无纹饰,纽细小;一面在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出土,直径九厘米。镜背铸出七角星纹,纽小而呈圆形;另一面系早年甘肃临夏出土,直径十四点三厘米,镜背于两道弦纹之间,各饰三角纹,构成十六角星图案和十三角星图案,拱起半环形纽。从齐家文化经商代、西周到春秋时期,我国铜镜多形体小、制作粗陋、规格不一、铸造量也小,处于铜鉴原始状态。
春秋战国之交,铜镜铸造业迅速发达起来,镜纽多为小形桥纽,且出现了纽座。战国中期以后,铜镜形体增大,镜背花纹精致。汉代开始出现铭文,西汉中叶铭文增多。到了武帝时期随着国家的安定、政治的统一,也使此时的铜镜形制、花纹在全国范围内趋于统一。中唐以后,铜镜形制除圆的以外,多有方形、葵花、菱花、荷花形等。有柄铜镜开始出现。中国铜镜在形制上产生了很大变化。宋代称铜镜为『铜鉴』或『照子』。此时有柄镜大增,多无花纹,只铸出长方形印章,标出铸者名号等。元明以后,我国铜镜铸造业便渐趋衰落了。
        铜镜铸造业最早出现在西亚诸国,但我国仍不失为世界上铜镜铸造业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各时代铜镜都有自己明显的特征,我们通过对各时代铜镜的形制、花纹和铭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各时代的铸造技术、工艺美术、工官制度、商业关系、思想意识以及与国外的交往等,因此『镜鉴学』在考古上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课题。
        近年来古铜镜的收藏越来越为收藏者所关注,仿冒的铜镜也开始大量出现。由于不同时代铸造的铜镜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因此收藏者辨别古铜镜的真伪,首要的还是应该从铜镜的性质、纹饰、表现内容等方面,对各时代的铜镜进行的了解。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
之,青绿又次之。如果铅背埋土年代久远,变为纯黑,谓之黑漆背,此价尤其高,但这种颜色较易伪作。
        收藏者可以通过听声、看形、辨锈、闻味等几个方面,来辨别古铜镜的真假。听声就是敲击铜镜,通过铜镜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制的比例不同,因此,其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新仿的铜镜和老的铜镜在声音上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材料结构不同,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刺耳。
       “看形”就是研究铜镜的形状,从形状上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铸造铜镜时,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小一点儿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超过20厘米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铜镜弧度很大,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所以,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变形。
        辨别铜镜上的锈和铜的味道,也可以对古铜镜进行真伪方面的鉴定。从锈上来看,新仿铜镜的锈是后做上去的,采取了一些化学手段,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刮下来,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上面,这可以用水来辨别。仿制品的铜镜,你把它放在水里,会出现几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它不沾水,有锈的地方不沾水,是逆水的,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沾水以后,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一种是硫酸味种是臭味,碱烧过的那种臭味;还有一种是铜腥味,新炼出来的铜做成的铜镜,就有一种铜腥的味道,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我们说的铜香味,就是出土后的泥土味。
  • 扫一扫下载
  • 扫一扫下载手机客户端V1.0您的专属参观导游!